揭秘温州炒房团金字塔 大佬沦落到当会虫房托
“二月丫头”认为,如果真有跳楼的也只能是“金字塔顶端”这部分人群。一旦行情不好,房子卖不出去,高利贷又来追讨,他们也就很难再撑下去了。
孔帅告诉记者,温州原来很多做实业的企业家前些年都感觉做实业太费力,同时又受到炒房来钱快的巨大诱惑,因此纷纷抵押自家企业试水房地产。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温州炒房团的太太们赚得比她们的老公要多得多。”孔帅说,“很多温州的企业家因此很受打击,觉得自己辛辛苦苦打拼的事业,竟然还不如人家炒房赚得多。于是大概2008年时,便开始有大批人入手房地产了。”
孔帅的一个朋友就是如此。这位原本经营市政工程的企业家,看到房地产赚钱或许更加容易,于是2011年的时候,便在安徽某地入手了某一房地产项目。可是至今,当地房价仍没有任何上涨迹象,他投入的资金也就硬生生地被套在了那里。
“好在他拿出的是闲钱,不是借的高利贷。”孔帅叹了口气说,“如果是高利贷就惨了。而所谓因为炒房出现问题的,从根本上讲其实都是高利贷问题。”
在“二月丫头”看来,这些跟风进入房地产的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炒房客,而是赌博式炒家。
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真正被套住的不是炒房团,而是投资房地产的老板。其实这轮跌价风暴之前,已经有一部分人事先洞察了形势,早就提前跳出来了。”
从温州炒到迪拜
周德文曾经担任过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并一直非常关注温州经济发展,这次一谈到温州炒房团的历史,他便如数家珍般道来。
2001年8月18日,温州第一个炒房团浩浩荡荡奔往上海。
作为这个炒房团的组织者,后来《温州晚报》房产部的李海彦曾说:“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日子。一共有157人,整整坐满了火车的三个车厢。我得拿个喇叭走在前面,要不后面的人就听不到了。”
这个团可谓下手阔绰,三天之内便拿下一百多套房子;同时收益也很惊人,一下子净赚5000万元。温州人大范围炒房的帷幕就此拉开。
而在这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上海之行前,温州人其实早就尝到了炒房的甜头,不过那时候炒房不在别处,而是在自己家门口。
周德文介绍说,早在2000年的时候,已经有一些温州老板开始从制造业中脱离出来,游离出来的资金就号称有2000亿元。
“当时乐清有六七个做实业的老板,意识到买房能赚钱,就一起凑了2000万元,集体去购买房产之后便使得房产迅速增值,据说几年时间他们就赚了几亿元。”周德文说,“这个消息一经传出更是刺激了当地人对资本的敏感神经。所谓正宗的炒房团也就在这一背景下诞生了。”
其间,温州当地媒体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真正意义上的炒房团正是从前面说到的某一媒体开始的。”周德文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房地产开发要打广告,可以给报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当时该报房产部几个头脑灵活的人便想到了通过聚集人看房来换取广告费的点子。”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