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总经理谈中石化30年:上缴税费利润近2.9万亿
中国石化三十年
198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筹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指出“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件大事。”
三十年过去了,中国石化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组建公司,发展成世界500强第五名、中国企业500强第一名的国际知名能源化工公司。在2012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家是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其中比“中国石化”成立时间早100年的有3家,早93年的1家,早74年的1家。“中国石化”用了一代人的时间成功赶超他们的百年历程,这个路是怎样走过来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发展环境,是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充分发挥的制度优势,是人民的进取精神。
以国家希望为使命
在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会上,姚依林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致词,强调“国家对你们寄予很大的希望,希望你们在八十、九十年代,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姚依林讲的国家希望,主要是“通过提高石油化工工业来改善我国的人民生活”;“给国民经济建设提供较多的财力,增加国家的收入和积累”;“实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要求”,其中“增加国家的收入和积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全局,是为至要。1983年全国财政收入1367亿元,石化企业上交的税收和利润合计107亿元,占全国总收入的将近8%,影响举足轻重。康世恩领导的专家小组提出,改革后的新体制可以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多创财富,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115亿元。这是一个打动人心的目标,是国家急迫期望解决的大问题。
为了落实国家“寄予很大的希望”,早在石化总公司筹备期间,即专门召开会议,组织企业制订《1983年—1985年提高经济效益方案》。这个方案不只是引导企业挖掘生产潜力,更重要的是确立公司为国分忧的经营理念,把提高效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当作企业和全体职工的光荣使命。1984年4月,国务院在听取石化总公司汇报时明确提出:国家把石油化工看做是生财之道,你们要考虑少投入、多产出、快产出,首先把效益搞上去,为缓解国家财政困难“雪中送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于1984年1月至8月,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连续8次讨论石化总公司的改革与发展问题,这在国务院各部委中,是绝无仅有的。我们也由此感悟到国家期望的殷切,不敢懈怠。
三十年来,“中国石化”不忘使命,累计向国家缴纳税费20093亿元、利润8864亿元,合计28957亿元,相当于国家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一期)、青藏铁路三项跨世纪工程全部投资的11倍多,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希望,为强国兴邦和保障民生发挥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以满足人民需要为宗旨
中国人民的生活改善,要经历温饱生活到基本实现小康和全面实现小康的不同阶段。在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吃饭、穿衣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中国石化”着力发展化学纤维、塑料和化肥、农膜、农药等农业用生产资料,为解决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奠定物质技术基础。1983年,中国生产的化学纤维只有40万吨,2012年已发展到345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纺织大国,城乡人民的穿衣状况日益丰富多彩。“中国石化”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发展各种合成材料。经过30年的努力,2012年生产和经营的化工产品已达5435万吨,可以为轻工业、建筑材料、交通运输、机械工业等产业加工制作各种合成材料,既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要,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又极大地减轻了农业和林业负担,推进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石化”在向社会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还积极奉行“上善若水,公益为先”的理念,承担扶贫、赈灾、支教、援医等社会服务,先后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和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从1988年起,定点扶持安徽颍上、岳西两县和湖南泸滨、凤凰两个县,实施扶贫项目237个,修建希望小学260所。对口支援西藏班戈县,完成援藏项目80个。从2004年开始,在四川、贵州、甘肃、湖南4省34个市(州),参加“春蕾女童”助学项目,资助成千上万的贫困高中生和大学生。 “中国石化光明号”是第一列,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由企业捐赠的健康快车。在近10年中,用最先进的超声乳化技术,为内地11个省、自治区和18个地级市的22000个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治疗,还捐赠白内障治疗中心9所,为广大患者送去光明。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