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野蛮生长 信托“赶超”保险
盘点2012年金融领域的热门事件,“影子银行”当仁不让地成为最主要的关键词之一。
尽管官方并未给出明确的“影子银行”定义,但在中国,它被普遍认为主要集中于三种形式的融资。第一类是银行表外业务,如理财产品;第二类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小贷公司等;第三类则是民间金融。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在研究报告中预计,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大约为15万亿~17万亿元,这个规模大约是正规银行体系的12%~13%,是GDP规模的1/3。
信托“赶超”保险
“‘影子银行’体系,作为对于正规融资渠道的一种补充,有其存在发展的合理性。”中金公司报告称,但是这两年“影子银行”迅速扩张,主要与地方政府融资有关。
银行信贷额度有限,监管层整肃政府融资平台规定落实,政府融资平台已经越来越难以从传统的银行渠道获取资金。此外,房地产调控高压之下,中小房地产开发商从正规银行体系难以获得资金支持。资金的渴求,让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企业等转而求助于信托等渠道。正是这些企业融资渠道的变迁图景,为“影子银行”体系扩张提供了最初的动力。
在2012年,国内“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在两个领域快速膨胀:信托、银行理财产品。而2011年备受关注的民间融资,在2012年规模则呈下降态势。
截至2012年11月末,中国信托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已达到6.98万亿元。而回过头去看,还仅仅是五年之前,整个信托行业管理的资产规模连1万亿元都未突破。过去的三年,信托行业的资产规模几乎以每年2万亿元的规模向上蹿升。
质变引发量变,目前,信托业约7万亿元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保险业,跻身为中国金融业中第二大金融体。从利润层面看,在银行利润一路下滑的当下,信托业的利润则依然坚挺:2012年前三季度,信托全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2%。
银监会人士称,细究起来,信托业务发展仍是依赖信托牌照的制度优势,真正体现专业理财能力的业务依然不足,整个行业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发展上的问题。具体来看,信托刚性兑付、通过银信合作等方式进行监管套利等行业问题一直存在。上述银监会人士认为,下一步要引导信托公司回归本源业务,开展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
理财产品“跃进”
“理财产品2004年、2005年、2006年起步,2007年、2008年达到顶峰,2008年有一个小挫折,之后迅速发展。”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峰看来,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超过6万亿元,流量规模则超过20万亿元。
与信托一样,银行理财产品在2012年“影子银行”体系快速扩张的大戏中,扮演另一主角。统计显示,2012年前9个月,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就增加了2.14万亿元。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融资规模11.73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8%。
事实上,理财产品的迅速增长背后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利率管制时代,居民到银行储蓄,存款收益率被明显压低。
以现行的基准利率为例,目前,银行活期存款利率为0.35%;三个月、半年、一年的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2.6%、2.8%和3%。但在货币市场上,12月24日隔夜、三个月、半年、一年的SHIBOR利率分别是2.3%、3.888%、4.1%和4.4004%。
从三个月、半年、一年三个期限品种来看,SHIBOR利率分别比定期存款利率高129个、130个和140个基点。
理财产品的出现,则可谓恰逢其时。通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居民得以间接投资于货币市场,博取高于储蓄存款的收益。甚至更进一步,通过银信合作等渠道,居民购买的理财产品还可投资于收益更高的信贷市场。
民间金融方面,2010年货币政策的收紧,导致民间借贷体系迅速膨胀,尤以江浙一带最有代表性。但受到2011年民间资金链断裂等风险暴露影响,民间金融规模已呈下降趋势。
中金公司估计,2011年末民间借贷余额在3.3万亿元。预计2012年的规模将有所萎缩,余额将降至3万亿元左右。
(章文贡)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