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四次成功抄底隐情:外管局精准把控
换句话说,QFII又一次成功抄底了。
2007年,外管局仅仅批复了9.5亿美元的QFII额度,甚至一度停批。这使QFII逃过了2008年的劫难。
而到了2008年,外管局再次松开水龙头,把34亿美元的资金放进来,而且大部分是下半年放进来的。于是QFII又抄到了2009年上半年的大涨——这是QFII第三次成功抄底。
此后两年,外管局对于QFII的额度控制较为平稳,2009年为32.27亿美元、2010年为30.5亿美元,2011年萎缩到了14.2亿美元。
但是今年开始,尤其是下半年,外管局大幅放开QFII额度。中国证监会在4月初宣布,新增QFII投资额度500亿美元,总投资额度达到800亿美元。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11月底,近200家QFII机构已经共计获得360.43亿美元额度。今年的10月份,外管局单月新批27.5亿美元,创下单月新批额度最高纪录。11月份再批25亿美元额度。
11月30日,大盘转头向上——QFII第四次抄底。
而从QFII历次抄底过程来看,所谓抄底并不是QFII主动所为,而是外管局对QFII水龙头的把控。
外管局的水龙头
那么,为何政策又能做到让QFII抄底呢?
“这并非外管局的初衷。”深圳某基金公司国际业务部总监称。在他看来,当市场不好、成交量低迷时,管理层需要更多的水流入市场;而当市场好甚至出现泡沫的时候,管理层又不希望资金进来将泡沫吹得更大。
“在各路资金中,QFII是管理层最容易把控的水龙头。”这位国际业务部负责人称。
一个巴掌拍不响。QFII之水之所以能够获得管理层的把控,在于其方向的单一性——对中国市场的配置渴求。
而国内的投资者则不同,当市场不好的时候,即便管理层暗示入市,国内的投资者也不愿意入市。
QFII的这种天性来自其资产配置的投资逻辑。
国内的投资者很多以为,QFII愿意投资A股在于其看好中国股市,但在QFII机构看来,这并非主因。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A股是我们必须要配置的。”新加坡一家投资机构表示,这是其想要进入中国市场的原因。看好A股则是次要原因。
而前述基金公司国际业务部总监也认为,资产配置才是QFII愿意涌入A股的最核心因素。
2009年,中国资本市场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但全球资本对A股的配置远远低于其应有的地位。
博时基金总经理何宝就介绍,在新兴市场中,包括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外资机构对其配置比例均占到了这些国家市值的30%之上,而中国市场这一比例只有1%。
这一系列的因素,造成了QFII投资A股的四次抄底成功和骄人战绩。
(曹元)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