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首修 重点博弈劳务派遣界定

2012-06-26 08:4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从明确界定“三性”到不解释“三性”声音渐起,这一变化说明,治理被滥用的劳务派遣面临很大挑战。从中国现实来看,下一步最大问题将是法律的执行 ]

  劳务派遣被滥用的现状有可能通过《劳动合同法》的修订得到改善,但不同利益主体的激烈博弈使得这一过程变得有些艰难。

  今天开始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将首次审议《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利益博弈的结果或将水落石出。

  “三性”界定难?

  《劳动合同法》实施刚四年多,要求修订的声音持续不停。

  《第一财经日报》了解到,此次审议的《劳动合同法》修订案草案主要聚焦两点:一是对劳务派遣岗位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等“三性”的界定;二是加大对违规滥用劳务派遣行为的惩处力度。

  其中,争议最大的是“三性”界定。《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的规定过于笼统,第66条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应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但对于什么是临时性、辅助性和替代性的岗位,并没有明确界定,由此导致目前劳务派遣被滥用,劳动者权益受到侵害。

  正因如此,明确界定“三性”成为一致共识。

  去年2月,全国总工会将《劳务派遣调研报告》上报至全国人大法工委,建议尽快修改《劳动合同法》中“劳务派遣”相关内容。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提出同样建议。

  今年4月有媒体报道,《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对“三性”做了界定:临时性是指用工单位的工作岗位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辅助性是指用工单位的工作岗位为非主营业务单位;替代性是指用工单位的职工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在该工作岗位上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可以由被派遣的劳动者替代工作。

  但6月以来,一个明显变化是,不解释“三性”声音渐起。

  首先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级官员发表观点称,目前很难解释“三性”。该官员指出,“三性”只是倡导性提法,不是强制性提法。一些地方人社部门官员也发表文章,提出“三性”界定非常难。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乔健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一变化,从人社部门的角度,主要是考虑今年经济形势不好,就业压力比较大。如果从严规制用工,可能会限制通过劳务派遣等灵活用工方式来扩大就业。

  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劳动关系专家则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背后激烈的利益博弈。

  这位专家透露,利益博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企业希望维持现状,通过滥用劳务派遣降低人工成本,而地方政府出于对经济发展的担忧,对这些行为采取了纵容态度。这一博弈从各大央企和大型企业对于《劳动合同法》修改设置重重阻力的行为就可以看出。

  另一博弈更为隐秘而具体。这位专家称,部分大的劳务派遣公司与人社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解不解释,不是立场问题,是利益问题。”

  乔健认为,“三性”的界定并不难。除了全国总工会提出的界定意见之外,今年上半年人社部修订的职业分类大典将要完成,也有利于界定辅助性等岗位。

责编:张开放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