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深入河南报道:中原崛起的新路径

2012-06-14 09:04    来源:经济日报

  丰收时节,中原大地麦浪飘香,农业机械纵横田间,忙碌的人们正在收获喜悦,播种希望。连日来,记者在河南采访中深切地感受到,城乡处处涌动着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

  活力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的强劲释放。科学发展、务实创新,使河南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新路子。

  (一)

  提起河南,首先要说到农业、农村和农民。

  千里沃野,万顷良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河南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的“大粮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南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用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产出全国十分之一以上的粮食,每年调出原粮及加工转化制成品折原粮超过4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农业是河南的“强项”,也造成了“弱势”——超过1亿的户籍人口,仅有16.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三农”问题突出是影响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影响“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则是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

  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逐年提高,农民一家一户在责任田耕种的传统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大生产迫切需要整合土地资源。农业的提质增效,也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渴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然而,全省的4.7万个村庄没有基础配套设施,缺少公共服务。宅基地上的自建房没有规划,没有水、电、气等设施,农民长期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如果不进行科学规划,重新布局建设,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农村住房又进入了新一轮拆建周期,再建住房一是无法改变原有环境,二来依然没有产权。更为突出的是,原有宅基地占有的面积总和,比城乡居住和工矿用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三还要多,废弃宅基地和“空心村”的出现,造成了大量土地闲置,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按照传统的发展规律,城镇化发展有赖于工业化的支撑,离开工业的反哺与拉动,农业的现代化也难以实现。但现实是,河南工业存在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实力不强等问题,反哺能力不足、拉动能力有限;河南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多百分点,城市发展滞后,城镇承载能力不强,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流动的需要,更不具备充足的就业条件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这就意味着,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就无法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也无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另一方面,工业要发展需要土地,城镇化建设也需要土地。据了解,河南每年建设用地需求约80万亩,而国家的指标不到30万亩。要是走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就需占用大量土地资源,造成对资源和环境的牺牲和破坏。而国家规划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河南要贡献七分之一的增产份额。也就是说,10年之内每年都要增产近20亿斤。要保粮增收,耕地“红线”哪能碰?

  矛盾摆在面前,交织叠加,绕不开、放不下、等不了。

  为了破解“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等一个个难题,河南立足省情,不懈探索。从“八五”到“十二五”,从“围绕农业上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再到“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不同时期的实践,推动着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逐步由一个传统农业大省成长为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

  2011年9月,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核心任务就是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走好这条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责编:张开放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