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协称农村地区中老年群体是假货重灾区
让百姓的钱花得顺心乐意(民生视线·2013民生对话·维护消费者权益)
——对话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姜天波
刚刚过去的2012年,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强劲引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2013年,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仍将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然而,不论是进商场,还是选网购,消费者权益保护依然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如何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本报记者对话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姜天波,看消协如何为消费者作主。
假劣产品屡禁不绝
农村地区、中老年群体、低收入人群是假货“重灾区”
一些假劣商品足以乱真,有时专业人士凭肉眼也难以分辨
现有法律法规对制售假劣商品经营者的约束作用还不够大
【镜头】 去年4月,安徽濉溪县的王女士在一家化妆品店购买了一瓶某品牌日霜,价格95元,使用后发现,气味和润肤感觉都和之前买的不一样。王女士把外包装与以前的比较发现,两者非常近似,后者稍显粗糙。由此王女士确定购买了假冒商品并到消协投诉。经调查,消费者反映属实,获双倍赔偿。
记者:这些年,政府部门下了很大力气打击假冒伪劣,市场秩序改善明显,但制假售假、掺假、非法添加等现象仍然时有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姜天波: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绝,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大问题。从去年全国消协系统受理消费者投诉情况看,质量问题占全部投诉数量的50%以上。从商品种类看,家用电子电器、服装鞋帽、日用消费品等商品质量投诉居高不下。
分析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存在的原因,利益驱动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假冒伪劣商品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有时专业人士凭肉眼也难辨真伪。此外,由于消费者识别真假能力有限,社会监督和服务还有漏洞,给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了生存空间。
制假售假、掺假、非法添加是现阶段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之一,它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主要的是影响消费信心。这些年人们出国,都愿意大包小裹地往国内带东西,海外代购等网络营销方式也发展很快,主要就是人们对国内的商品质量没信心。
记者:有人说,假冒伪劣商品存在的一大原因,是市场有需求,“假货不愁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姜天波:根治假冒伪劣,改善消费环境,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约束心存侥幸的黑心经营者,让制假售假、非法添加的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从法律规定看,现有法律法规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经营者的约束作用还不够大。比如说,有的经营者触犯了相关法规,根据规定,执法部门只能罚款了事。这样的处罚明显偏轻,起不到震慑和约束作用,从而导致效仿者继续铤而走险。
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满足不同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假货不愁卖”主要是在一些地方消费者选择余地少,难以买到中意的商品。
从中消协受理投诉的情况看,农村地区、中老年群体、低收入人群是深受假货影响的“重灾区”,这些人购买力低、自我保护意识差。政府部门要认真研究这些人群的消费现状和需求,积极引导企业为他们特别是农村消费者提供适销对路、质量过硬、价格合理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