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撰稿人叶檀:无价值观的股市必败
A股市场缺乏基本的价值观,没有对诚信的尊重,没有对守法的奖励,没有对人性的悲悯,沦为赌场有什么好奇怪的。
6月12日,证监会网站发布《近期投资者关注热点50问(三)》,“有毒的金融资产”与买者自负两个词组盛行一时。这不是什么新词,却戳到了普通投资者的伤疤。笔者在进行微访谈时,绝大部分朋友表达了愤怒之意。
笔者仔细看了这几次的关注热点问题,没有看到什么出格之处。
以争议最激烈的两条来说,“投资者在投资绩差股时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树立起‘买者自负’的意识,培养控制资产整体风险的止损意识。当一家上市公司因为宏观经济因素、行业因素、经营因素等导致退市,在上市公司依法履行了应尽披露义务的前提下,投资者要自行承担投资判断的结果,期盼不理性的投资行为由国家买单是不切实际的”。此话的潜台词是,如果A股市场一旦严格实行退市制度,购买了退市公司股票的投资者跑到监管部门去大叫大嚷没用,买者自负,懂不懂?
另一条是,“即便是最好的公司,不管有什么样的题材,如果其股票价格已经过高,那也不值得购买。市盈率30倍,就是说30年的收益才能等于现在投入的资金,你是否能接受这种结果?至于市盈率为40倍、50倍的股票,绝大多数会成为‘有毒的金融资产’,除非你确定它就是苹果或微软式的公司”。这话也没错,再好的公司如果估值过高,即使有固定分红,安全边际就会相应降低。
投资者的愤怒之所以集中在证监会身上,是因为买者自负的基础应该是相对健康、股市规则相对公平,涤荡股市蛀虫的执行力强,而如果证监会的发审没有尽到守门员之责,此时谈买者自负就有陷人入彀之嫌。
投资者的逻辑并不算错,问题在于,将所有的责任一股脑地推到证监会的头上于事无补,只有一项项具体事项进行分析才能看出根源所在。
如从去年年底以来,证监会推出一系列新政,笔者认为基本推进了公平与市场化。只有在新股上市方面,以理想主义的姿态给机构吃了个大大的小灶,背后是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等方面的下降。果不其然,被视作让利于普通投资者的交易费用下调,事实上成了给券商的隐性补贴。一些投资者大倒苦水,实际上是在新政出台之初没有识透根本。但从最近发审委否决的上市申请,从15条军规,从监管层曝光内幕交易等现象看,监管层对于市场的信用、公平十分重视,但在某些具体案例上,证监会无能为力。证监会在各方面利益、在信用与市场估值底线之间走钢丝。
A股市场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市盈率过高,而是圈钱,圈钱,再圈钱。
笔者曾经指出券商股与某些中小板、创业板在上市之后,成为套现的工具,上市公司如同吃人不吐骨头的老虎口。而另一家上市公司,高管明目张胆地转移资产,到现在仍处于转移过程当中;还有数家上市公司,担保金高达公司净资产的几十倍,更搞笑的是,明显的原始股利益输送居然被包装成股神。某些行业内的领头羊公司,资金链已经到岌岌可危的地步。
笔者无法一一列举出这些上市公司的名称,因为上市公司揭黑如同所有的揭黑一样,已经成为目前风险最高的行业,有时揭黑者甚至被视为成绩的抹黑者,受到来自一些特殊机构与上市公司本身的致命威胁。很可惜,我们的环境与法律并没有给予这些人士足够的保护,更没有给予民间的分析公司登堂入室的机会。笔者只能尽可能地说出事实,当然不可能是全部事实,没有人能尽知每家公司的通天之路。
市场形成逆淘汰机制,投资者多多少少沾上了赌性,除了打新、炒ST股之外,抢反弹蔚为大观。以中国乳业为例,股价下挫成为反弹良机。《金融 时 报 》 报 道 , 欧 睿 国 际(Euromonitor)表示,中国人均每年消费6升牛奶,是日本的1/4。自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中国一家大型乳制品集团的投资回报率已经达到150%,而同期恒生指数的投资回报率只有20%。而另一家乳业公司也大致如此。这其中的逻辑是,中国需要乳业,大公司掌握一切优势资源甚至标准制订权,如果大型企业有问题,其他企业更糟糕,政府绝不会任由股价下跌,坐视不管。这种逆淘汰逻辑战无不胜,神奇的市场培育了神奇的投资者。
相比铁路等领域,股市已经算是比较透明的市场,如果说其他市场大多由黑幕笼罩,股市至多也是灰幕。当股市表现出无信用、无价值、逆淘汰,其他市场不会好到哪儿去。正因为如此,我们关注股市,希望这块市场成为价值、信用、效率的练兵场。(叶檀)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