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纽曼: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谨慎推进
“中国政府为保证银行的盈利空间,通过控制利率水平来保证稳定的息差空间。但是,上周中国央行也开始允许利率在一定程度内有所浮动。这种小范围、渐进的利率市场化举措是有益的,利率市场化一次性完全彻底放开并不实际。
彻底放开后,息差空间因竞争而剧烈收窄,从而迫使银行转向更为高风险的业务领域。比如在美国和英国,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中,银行传统息差业务利润空间非常小,银行从事存贷业务无利可图,此刻银行自然会去开发一些新的盈利渠道,但新产品或业务通常具有巨大的风险。”
尽管出任深发展董事长期间谨言慎行,但已卸任两年的法兰克·纽曼显然既富有智慧又洞悉世事。
作为在美国政商两界均有建树的精英人士,法兰克·纽曼此番回到深圳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带来了他的最新著作《六大迷思困阻美国经济》(Six Myths That Hold Back America)。此书中,纽曼对过往10年以来困扰美国以及中国之间的一系列认识误区进行了探讨。
纽曼认为,欧元区危机的本质与基础制度设计相关。欧元区需要摆脱困境,一方面要解决区域内货币政策独立与各国财政政策分立的问题;另一方面还需要极尽可能扩大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增长。
“很多欧洲国家的失业率是非常高的,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50%。目前西方和东方世界的最大不同在于,面临危机时中国政府愿意扩大政府支出,而欧洲多数国家都在讨论如何削减政府支出。”纽曼坦率地说。
对于中国央行近期推动的利率市场化举措,纽曼亦结合自己在美国财政部的亲身经历,认为利率市场化必须谨慎与渐进。在银行与实体经济的利润关系上,他亦带来了独特思考。
美国并未依赖“亚洲美元”
证券时报记者:美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亚洲等国家的资本输入,进而弥补因强势美元所形成的贸易赤字,以形成国际收支平衡。因此舆论都觉得,美国在依赖亚洲国家的“美元”资金。但您的观点却截然相反,为什么?
法兰克·纽曼:这是外界极易误解的一个问题,解释起来也很简单,就是美元从未外流过。这是美元的本质所在,因为它是美联储发行的货币供应,是美国所有银行账上美元的总和。也就是说,美国银行体系之外是不存在美元的。这和中国的货币供应一样,中国央行将银行体系内所有人民币加总,就形成了人民币总量。
但为何会有“亚洲美元”一说呢?这仅仅是因为在美国银行体系内美元的账户所有权发生了变化。举个例子,比如沃尔玛在中国市场进行原料采购,其银行账户设在纽约花旗银行,向中国出口商购买100万美元货物后,它会向花旗发出指令,要求花旗从自己账户中提取100万美元,转入那个进口商在花旗开设的银行账户内。
所以,这笔美元还留在纽约的花旗银行,并未离开美国,甚至连纽约都没有离开。同样道理,这笔美元即便转入了一家中资银行,但结汇后美元实际上还是回流到了美国银行系统内。其中变化的,只是账户所有人的改变。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人们之所以会产生错觉,是因为传统思维惯性地将货币形态视为纸币。纸币状态下,人们可以将资金从一个国家带到另一个国家。但如果有100万美元现金,我们也不可能将其从美国带到中国,仅需银行系统在账户之间划拨即可。所有美元账户划拨都发生在美国本土,正如所有人民币账户划拨都发生在中国本土一样。
证券时报记者:如果美元持有人选择将其兑换成其他货币并汇离美国,这会造成资金的外流吗?
法兰克·纽曼:不会,美元仍然还会留在美国。举个例子,假如沃尔玛在中国的供应商希望将美元兑换成欧元,结果找到一个德国公司愿意接受美元。接下来的情况就是,中国供应商向花旗纽约分行发出指令,将账上美元打入德国公司在花旗公司的账户,并接收德国公司打入的欧元资金。整个业务流程完成后,美元还是留在了纽约。只不过这一次,同样一笔美元的主人成了德国公司。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