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稳增长中国更多主动
在国际经济形势阴晴不定之际,国内外投资者、外经贸企业要准确判断新兴市场的走向。由于不同国家“稳增长”和“抑通胀”等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程度相差悬殊,其在稳增长时的政策选择空间相应差距甚大。由于人民币对美元贬值较小,央行若选择放松货币政策,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是难以大规模卷土重来的。对于稳增长而言,中国赢得了更多主动。
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明显降温,“稳增长”成为越来越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宏观政策的主题。印度、越南、中国等热门新兴市场相继降息,最突出的巴西自去年罗塞夫政府就任以来,至今已经连续7次降低基准利率,将基准利率年率下调到了8.5%的历史低位。然而,由于不同国家“稳增长”和“抑通胀”等其他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程度相差悬殊,不同新兴市场经济体在稳增长时的政策选择空间相应差距甚大,进而将导致热门新兴市场之间经济发展形势分化,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差异就是如此。
多因素影响通胀压力
一般而言,旨在“稳增长”而放松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将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只有在通货膨胀压力较小或正在趋向减轻之时,放松货币政策方才不至于引发通货膨胀大幅度上升的后果。而一国国际收支、资本流动等方面的特征将通过汇率等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通货膨胀压力。
由于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特别是热门新兴市场经济体都奉行开放经济,又未曾掌握当前国际经济体系控制权,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普遍带有较为浓郁的外部输入色彩,且外部通货膨胀压力主要又是通过价格机制和流动性机制(包括贸易形式和资本形式)输入的。所谓价格机制,是通过进口原料、能源、粮食等大宗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价格变动而输入;所谓流动性机制的贸易形式,是通过贸易顺差增加本国基础货币投放。所谓流动性机制的资本形式,是通过资本流入增加本国基础货币投放,其中尤以组合投资流入效果最为立竿见影,流动方向逆转的波动性也远远大于实体经济部门的直接投资。
在经济周期盛衰的不同阶段,国际收支格局不同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汇率通过上述机制对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经济繁荣、外部市场普遍看好新兴市场经济体之时,即使一国出现了长期性的贸易收支和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大规模的资本流入也能保证其国际收支平衡或顺差,其本币对美元汇率也节节升值。由于进口货物,特别是大宗初级产品多数以美元计价,此时,其本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将给输入通货膨胀的价格机制火上浇油,本币升值与输入通货膨胀的流动性机制的资本形式特别是组合投资流入之间形成预期自我实现并相互加强的循环。在此阶段,不管其国际收支格局如何,热门新兴市场遭受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等结果都是一样的。
中国无须过多担心
然而,到了新兴市场经济体宏观经济急转直下、国际市场参与者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看空情绪高涨、市场参与者纷纷逃向美元之时,国际收支格局不同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情况就发生了分化,不同国家在选择“稳增长”政策工具时所受掣肘程度也大相径庭。
假如一国存在持续的贸易顺差和经常项目收支顺差,其本币汇率即使对美元有所贬值,贬值幅度也较小;假如该国资本流入以波动性较低的实体经济部门直接投资为主,其本币汇率得到的支撑将进一步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国际市场上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其国内以本币计价的这些投入价格也相应趋向下跌,通货膨胀压力趋向减轻。此时该国央行若选择放松货币政策,无须过多担心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大规模卷土重来。
中国就是这样的典型。正因为如此,5月份我国进出口规模双双创月度历史新高,当月出口增长15.3%,进口增长12.7%,推动前5个月出口增长8.7%,进口增长6.7%,累计贸易顺差379.1亿美元,不仅表明中国出口战车竞争力总体上依然相对强劲,能够直接间接拉动经济增长,而且为中国采取稳增长措施创造了更宽松的条件。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