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学家郎咸平:保障房学不了新加坡就学香港
现在全国都在搞保障房“大跃进”,地方政府似乎觉得当务之急就是盖房,其实是我们搞错了。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采访,央视采访了一位天津居民,这个被采访的人通过摇号得到了房子。你知道他怎么讲的吗?他说感觉很幸运。注意到没有,是幸运,而不是幸福,这一字之差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政策是有问题的!
如果政策是完善的,老百姓的感觉应该是符合预期,应该感谢政府履行了对自己的承诺。比如新加坡政府对老百姓的承诺就是让70%的家庭能够买得起三房式的组屋,保证房价相当于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的四到五倍。新加坡政府是这么承诺的,也是这么做的。而我们的承诺呢,我们很多地方的保障房价格竟然是市价的80%,也就是说是浮动的,而不是固定的,所以,我们老百姓永远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买得起保障房。同时又因为是随机摇号的,所以也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
如果我们做不到新加坡那样,最起码可以学学特区香港。香港政府把老百姓的收入、人口数量等条件换算成相应的分数,然后计算出一个总分,老百姓可以通过查看榜单的方式,看看自己大概还有几年能拿到房子。也就是说,建立一个排队秩序。有这样一个程序的存在,老百姓心里就安稳了,也就不会着急买房子了。而政府也能给自己赢得更多建造保障房的时间。
我们一系列政策出台之后,之所以出现种种问题正是因为我们的政策完全没搞懂民意是什么。老百姓要的不是明天就得到现房,而是一个稳定的排队预期。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大家充分讨论之后,确定了年收入24万和资产50万就是分界线,在此之上的就没有资格申请保障房,在此之下的就一定能在5年内等到保障房,这样,老百姓就有了稳定的预期,分界线下的安心等待,分界线上的努力攒钱。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让房地产开发商有稳定的预期,让房地产商安心地排队。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照一下美国的做法,在美国一个地产商拍下一块地就必须在所要建的楼盘里面开发至少三分之一的廉租房,地产商要不就承担这个廉租房的任务,要不就拿不到地。这个条件一旦成了规矩,地产开发商也就认命了,囤地是不可能的,捂盘惜售更是没有意义。
我们还要牢记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建保障房的钱说到底是非保障房提供的!所以,在保障房之外,还要有非常兴盛的地产开发。比如说新加坡的乌节园、Boulevard Vue、CYAN、Jardin等豪华物业,询价每平方米从约合十多万元人民币到数十万元人民币不等,与中国香港最知名高层豪宅区西九龙价格相当。但是,这些私宅项目基本没有太多销售压力,甚至不用付出太多广告成本,因为销售信息一放出来,就可以卖掉很多。
所以,我们必须在保障一般老百姓有房住的同时,也要保障给这些保障房提供财政支持的非保障房市场实现繁荣昌盛!我们不能大张旗鼓地宣传保障房,因为这样做只有两种结果:要不然就是保障房提供的不够,结果房价经过短暂下挫之后再次迅速蹿升,然后所有没有房的老百姓都来骂你;要不然就是头脑太热,保障房提供得太多了,结果没有繁荣的非保障房市场了,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减,到头来保障房还是难以为继。搞不好就会重蹈香港的覆辙,房价因此大跌,然后所有买了房的老百姓都来骂你。这对我们公共政策水平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中国香港失败了,美国提供政策性住房贷款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到现在还没有走出破产阴影,我们凭什么相信自己能像新加坡一样“幸运”?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