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步入中速增长阶段 需以创新为新动力
《21世纪》:你认为今年全年物价形势会怎样?
邱晓华:我想,未来3%到4%的年度通胀水平将是一个常态现象,我们要做好面对这个3%到4%通胀压力的心理准备、政策准备和物质准备。
我认为,2012年短期内的通胀形势,压力还存在,但通胀形势有所缓解。第一季度CPI上涨3.8%,第二季度估计要低于这样一个水平,三季度可能还会继续保持相对平稳的态势,四季度因季节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影响,物价涨幅可能会略有回升,全年通胀水平可能会保持在3.5%到4%之间,完成4%的预期控制目标把握是比较大的。
《21世纪》:过去每个五年规划和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提出要提升消费对GDP贡献力,但效果不明显,对此怎么看?
邱晓华:投资率高于消费率在发展中国家里面应该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对投资的需求更大,在客观方面有投资增长先于消费的趋势,只是中国反应得更为突出。
《21世纪》:为什么我们国民储蓄那么高,而消费意愿却那么低呢?
邱晓华:这是由几个客观因素造成的:
第一是文化因素。我们老百姓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加在一起都在40%以上,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很高的。高储蓄率这样就会带来高投资率,也就是储蓄必然转化为投资。
第二是发展阶段的因素,即消费正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阶段,我们说2000年初步实现小康,更高级别的小康和更高水平的消费确实有一个升级、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货币积累。也就是说它由百元级向千元级,向万元级,数万元级或十万元级以上消费的升级过程中,客观上有一个货币积累的阶段,相当一部分收入会转化成为储蓄,成为远期消费的能力积累。
第三是体制性的因素。我们的社会保障水平还是低水平的。很多人为了养老,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医疗,为了住房,他都要进行一些财富储备,这叫做风险性储备,它与更高层次的消费性的储备交织在一起,放大了储蓄的提升。
第四是消费能力性的因素。这些年,居民收入增长始终慢于经济的增长、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还有相当大的人口处在消费能力不足的状态,这是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我觉得可能跟我们产业和企业的结构有关系。因为我们的产业从整体上处在低端的产业,它的单位速度所产生的这种可分配的物质财富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偏低的。
也就是说,我们每增长1%可能也就只能带来百分之零点几个点的收入增长,不像人家那样能够带来1%或者超过1%的收入增长。
不缺“保尔”就缺“比尔”
我们在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方面才刚刚破题,迈出了比较小的步伐。如果中国的企业、劳动者、投资者在生产要素方面,也能和普通商品一样自由、便捷、平等地获得的话,它对经济的支撑力一定会充分体现出来。
《21世纪》:中国经济告别两位数增长阶段,未来经济增长是否需要寻找新动力,新动力在哪儿?
邱晓华:中国经济是告别了两位数高增长阶段,但确实没有像人们所担忧的那样的硬着陆。
“中国经济的动力要熄火了,中国经济的马车开不动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国经济还可以保持中速度的增长,也就是8%-9%的增长,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依然还是存在的。至少三方面的动力还是存在的。
第一,结构改进所带来的经济动力,在中国依然潜力较大。工业化、城市化、区域化、信息化所带来的结构优化的趋势,在中国还没有完结。
第二,体制改进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潜力依然还是可观的,主要是以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为特征的体制改进的趋势,中国的潜能依然还是比较大的。
比如在市场化方面,我国只是在商品市场化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经过商品市场化的改革,中国在商品生产方面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只要有需求、有利可图,商品就可以很快生产出来。
《21世纪》:关于市场化改革问题,很多人认为走到了尽头,你如何看?
邱晓华:我们在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方面才刚刚破题,迈出了比较小的步伐。如果中国的企业、劳动者、投资者在生产要素方面,也能和普通商品一样自由、便捷、平等地获得的话,它对经济的支撑力一定会充分体现出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一定会再创造一个奇迹。
现在是各种各样的管制还没有完全破除,它所带来的要素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一旦解决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一定会继续增强。所以市场化方面还可以获得更大的支撑,而不是说市场化已经走到了终极目标了。
至于说到多元化,即经济主体多元化,也会释放经济动力。过去30年,我们就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取得了比较快的发展速度。
可以想象,随着国有经济改革的深化、非国有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这种经济主体多元化带来的对经济效率的提升、对经济活力的改进的潜力依旧还很大,所以说体制改革的动力在中国还未穷尽,依然还值得期待。
第三个动力,是中国老百姓都想通过自己的创业、就业来改善生活、增加财富这样一种最良好朴实的愿望,所带来的对经济的推力,这个动力是很可靠的。过去30年它是支撑中国经济的最主要力量,今后同样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
所以我认为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中国经济前景是悲观的。
《21世纪》:有人测算说,从2013年开始,人口劳动年龄总量开始下降了,人口红利会慢慢结束,到了2020年咱们经济增速大概会在5%到6%?
邱晓华:现在我们的经济增速还保持着快速增长。我们前面讲了中国告别两位数高增长的阶段,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从潜在增长率的角度说,我们今后可能会出现每十年回调一到两个百分点。比如前10年我们保持10%左右的增长,后十年每年经济增速可能是8%到9%的增长,增速回调到1到2个百分点。那么再过十年,就可能经济增速为7%到8%,可能再回调1到2个百分点。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