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清喊破嗓子投资者不给面子 股市为何不听话

2012-04-05 09:0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随着证监会4月1日启动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股市改革新政进入了密集期。从打击内幕交易,到推行强制分红政策,再到改革退市制度,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上任后连续祭出的监管利器,使市场看到监管层对股市改革的决心。但无论是郭树清喊话“蓝筹股显现罕见投资价值”,还是数次公开推动养老金入市,投资者却都不买账,以前屡屡奏效的监管层表态,市场如今却无动于衷,股市依然跌跌不休。那么,为什么监管层的种种举措难见效果?造成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运行严重背离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救市”举措屡屡奏效

  中国股市历史上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每一次牛熊分界,似乎都受到管理层对股市表态的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股市一路下行。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号召大家要对中国经济有信心,对中国的资本市场也要有信心。随后A股迎来一波快速上涨行情。

  远可追溯到1999年的“5·19行情”,近则是今年1月6日沪指大跌至2132点,温总理“要提振股市信心”的喊话以及积极的股市政策,促成大盘反弹到2478点。分析人士认为,A股市场一直很听“招呼”,管理层在股市下挫时为提振市场信心而发表的言论或是透露出的重大利好消息,都会或多或少让股市有所回暖。

  然而今年两会结束后,股市变得不那么听“招呼”了。管理层又是倡导蓝筹又是抑制炒新的喊话, 却并未换来市场的积极回应。短短半个月时间,沪指已经吞噬了2月份的涨幅,一举跌破了2300点关口和60日均线的支撑。

  对此,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本报记者表示,所谓管理层对市场喊话,更多的是侧重投资者教育或是市场改革宣传,其中并没有我们想象的“救市”意思。自2009年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市场化以来,一级市场“去行政化”已取得明显成效,“政策市”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证监会的主要职责也由过去的“灭火”或“救市”转换到监管与“治市”上来,淡化了行政干预。

  郭树清喊话不灵了

  事实上,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自上任以来多次提出改变中国股市现状的新思路,不仅表示对“内幕交易零容忍”,还陆续推出强制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推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等一系列举措。此外,郭树清力挺蓝筹股,使股市行情一度产生了反弹,更是反映出监管部门推动股市发展的迫切愿望。

  但是从市场反应看,尽管郭树清的喊话一度令市场十分期待,但是来自监管层的愿望并未给投资者带来足够信心。尤其是郭树清数次表态积极推动养老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入市,以期给股市注入长期资金,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最终只换来广东省将1000亿元的养老金委托全国社保基金进行投资,而且入的是“债市”不是“股市”,令投资者失望。

  分析人士表示,事情似乎蹊跷,但深究之下,其实也在情理之中。一则目前经济基本面依然没有明显的改善;二则政策面的长远利好因素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股市迟迟难有春天暖意。

  “郭树清的历次讲话都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及明确的方向性。” 董登新表示,既有宣讲改革思路的成分,也有开展投资者教育的成分,这一系列讲话,也是希望各界达成共识,顺利推进改革。改革本身需要舆论宣传、理解和支持。

  系列配套制度存在缺陷

  股市10年零涨幅的尴尬表现,正在让投资者逐渐失去信心,管理层应该如何破解?股市改革能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种种困局吗?对此,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认为,当前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已很难起到价格发现机制的作用,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也许不是结构性的,而是内生性的。因为当初的顶层设计有明显缺陷,所以监管本身的行为空间并不大,更何况这些年来监管本身还存在某种意义上的缺位与不足。

  董登新也认为,股市的主要问题是投资者过度投机、赌博氛围浓重,致使股价信号严重扭曲,尤其是大盘股股价严重偏低,而垃圾股及小盘股股价严重偏高。发行人与证券中介的诚信意识及法制意识较为淡薄,监管层监管乏力、效率较低等等。问题的产生并非新股发行一个环节存在问题,而是资本市场系列配套制度设计存在缺陷。总之,我们既缺乏多元化融资渠道,也缺乏多元化投资渠道,这才是问题的根本之所在。

  “目前当务之急是改革主板退市制度。”董登新强调,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近3年来,主板退市制度仍然形同虚设,垃圾股死不退市,如此只进不出的市场,就是没有淘汰机制的市场,它必然严重扭曲股价信号,导致股市资源配置功能完全丧失。因此,主板退市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责编:张开放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