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险企冷对“偿二代”
保监会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征求意见稿发布 跨度大成本高
“偿二代”有望成为真正判断险企优劣的试金石。
近日,保监会发布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以下简称“偿二代”)第一批监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就《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以下简称《监管规则》)第1号至第8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先从各财产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结合自身数据开展定量测试。
从规模导向转变为风险导向,是偿二代区别于偿一代的最重要特征。在业内人士看来,偿一代是所有公司都按照一个百分比来计算,缺乏对某个特定公司风险衡量的标尺,以致保监会不能起到真正监管公司风险的作用,而偿二代的设计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
偿一代难满监管需要偿二代是在公司自身的风险假设上再加现在会计准则的变化,是一个比较全面的风险判断标准。
偿付能力充足率即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率,是保险公司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率。我国第一代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始建于2003年,在资产负债评估方法上借鉴美国的法定会计原则,在最低资本要求上直接采用欧盟偿付能力Ⅰ的标准。
之后在2008年保监会签发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中,规定总体要求保险公司具有与其风险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并按照偿付能力将保险公司划为不足类公司(偿付能力<100%)、充足Ⅰ类公司(100%<偿付能力充足率<150%)和充足Ⅱ类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150%)。
保监会公开信息显示,2013年保险业偿付能力总体上保持充足稳定态势。全年偿付能力达标公司数量占比始终保持在98.6%以上,达标公司资产占比和市场份额占比均保持在99.7%以上,且绝大多数公司处于偿付能力充足Ⅱ类水平。2013年末,寿险公司中仅有两家小型寿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
虽然从结果来看较为理想,但近两年保险公司拼规模、抢地盘已成常态,这对于资本的消耗可想而知。央行近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统计显示,2013年保险公司通过股东增资、次级债和次级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有效补充了资本,其中有5家公司发行次级债共260亿元,有1家发行可转换债券260亿元,有44家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共646亿元,包括19家寿险公司、3家健康险公司、2家养老险公司、4家资产管理公司、11家财产险公司、2家保险集团及3家再保险公司,其中大多数是中小寿险公司。
险企通过增资的方式提高了资本充足率,但仍难以掩盖公司的风险。偿一代体系所存在的风险种类覆盖不全面、资产负债评估和资本要求与风险相关度不高等问题日益凸显。
“偿一代的衡量标准过于简单,不能清晰反应公司风险,偿二代是在公司自身的风险假设上再加现在会计准则的变化,是一个比较全面的风险判断标准,模型上也比以前要复杂很多,精细得多。” 一家中型寿险公司的精算师对《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说。
上述精算师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如有的公司业务都是好业务,因拓展很快,偿付能力最低资本上升比较快,用偿一代衡量可能很快就会不足;而有的公司卖了很多趸交产品,不仅最低资本上升快,实际资本下降也快,它也会在短时间内导致偿付能力不足。二者看起来差不多,但实际差了很多。
偿二代详细划分风险
偿二代对各种风险的分类、度量规定的都比较详细,这极有可能造成保险公司优劣的明显分化。
据了解,偿二代整体框架由制度特征、监管要素和监管基础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制度特征包括统一监管、新兴市场、风险导向兼顾价值三大特征;监管要素包括定量资本要求、定性监管要求、市场约束机制三个支柱;监管基础是指公司内部偿付能力管理。
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监管规则》第1号至第8号,包括第一支柱的实际资本、最低资本、保险风险最低资本、市场风险最低资本、信用风险最低资本等5项规则,以及第二支柱的分类监管(风险综合评级)、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估、流动性压力测试等3项规则,构成了产险公司较为完备的偿二代主干技术标准。
偿二代对划分出的风险及其计算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定。如第1号至5号中针对保险风险,根据不同业务类型分别设定保费风险、准备金风险的风险因子,同时考虑了台风、地震等巨灾风险;针对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根据不同资产或负债类别,细分了利率风险、权益风险、房地产风险、境外资产风险、汇率风险以及利差风险、交易违约对手风险的风险因子。第6号至第8号《监管规则》覆盖了保险公司的难以量化风险,包括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作者:宋毅)
如何看待偿二代的操作对险企的真实影响?上述中型寿险公司精算师对记者表示,偿二代对各种风险的分类、度量规定的都比较详细,这极有可能造成保险公司优劣的明显分化。
如卖了很多好的保险业务的公司,其偿付能力资本金、实际资本和最低资本就能得到很好体现,考虑各方面假设后其偿付能力比偿一代可能有很好的提升;如果卖的产品以趸交业务为主,这种业务在流动性、投资等方面都有很大风险,可能占用的最低资本相对偿一代有很大提高,这种企业在偿二代的框架下比偿一代要糟糕很多。
“因为目前整个行业没有进行过穿行测试(编者注:指追踪交易在财务报告系统中的处理过程),所以不能下结论说市场有什么变化,偿二代出来后就是要客观衡量风险,企业如果合规合法,其资本金压力会减轻,但大部分中小保险公司资本的需求可能还会增加。”上述精算师强调。
实际操作难度不小
对于成立不久、保单力量薄弱的险企来说,由于没有足够的数据及经验支撑,很难真正达到预想效果。
按照保监会的规划,2014年是偿二代建设的关键一年,重点做好出台标准、整体测试、产险试行、实施准备、强化培训等工作。6月底前要形成产险公司偿二代标准体系,开展产险行业整体测试;9月底前形成寿险公司偿二代标准,开展寿险行业的整体测试。年底前如期完成产、寿险公司全部偿二代监管标准。
但据记者采访了解,目前偿二代在推行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部分业内人士对偿二代有不同看法。
“偿二代总体来讲能够比较客观、真实的衡量保险公司风险情况,但其缺点是太过复杂,从偿一代的入门级别到偿二代的高大上跨度太大,一方面对于今后向公众披露及若增资向股东解释都存在一定困难,另一方面使用的模型较为先进,国外已经有了几百年的行业积累,而对于成立不久、保单力量薄弱的险企来说,由于没有足够的数据及经验支撑,很难真正达到预想效果。”另一小型保险公司的精算师对记者表示。
就目前推进的程度看,寿险公司的相关人员已经学习了偿二代的有关内容,但大型保险公司和中小型保险公司的态度截然不同。据悉,几家大型的寿险公司正在做分块测试,因为他们需要知道自己的资本到底是什么情况好及早应对,而中小保险公司大多在观望。
“小保险公司实际没在做的,因为现在做测试会很贵,一套技术可能需要几百万元的成本,让一个还在亏损中的小保险公司拿几百万元做一个偿二代,这都不现实。同时很多风险随机发生,没有模型,大家普遍认为监管部门会出一套指导性的假设或意见,对于开业时间较短的能有一个行业最低标准,最差怎么做,没有技术手段怎么实现等等,所以很多小公司都会等行业标准、行业操作手册之类的出来才会启动。”上述小型保险精算师如是说。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