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2.4万亿结余养老金存在银行 被通胀吞噬
从1997年开始实施的现行养老金制度,今年起将迎来缴满15年并到退休年龄的第一批“中人”(1995年12月31日及以前参加工作,缴费年限满10年及以上的参保人员),个人账户养老金开始全面兑付。
据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社科院社会保障实验室专家张盈华测算,如果按照2001年以后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计算,在此之前的投资收益按照一年期存款利率计算,从1997年至2012年,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可以得到超过5000亿元的收益。
上述收益分摊到每个参保满15年、今年60岁退休的人身上,个人账户养老金余额可以提高1/3。
不过,实际情况是过去的15年内,中央没有对个人账户基金出台任何实质性的投资运营办法,上海社保案后,地方更是对个人养老金投资避而远之。大量结余养老金存在银行活期账户上,被通胀吞噬。
根据审计署的数据显示,2011年基本保险累计结余中的31%、新农保、城居保和城乡保三项保险累计结余中的55%都是活期存款。
同期的全国社保基金收益却远超CPI。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6月底发布的《2012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基金年度报告》显示,虽然历经2008年的亏损,基金自成立以来的年均收益率仍达到8.29%。
全国社保基金现有两项资金托管:一是2006年受托管理13个个人账户做实省份的中央补助资金;二是去年3月受广东省委托投资运营1000亿元基本养老金。
我国的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制度。
张盈华告诉本报记者,目前个人账户已经是“空账”,因为原本应该完全积累的资金,被用于发放当期养老金,而应该投资的,就是由财政补助后所形成的2.4万亿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
她还建议,这2万多亿元资金的投资运营,应当将投资收益计入个人账户,并用于提高账户所有人未来的个人账户养老金。
目前,企业按20%的缴费、个人按8%的缴费以及政府的补助加总起来,发放的养老金仅相当于当前社会平均工资的44%。而养老金之所以无法投资,两个主要的障碍就是“全国统筹”和“个人账户空账”,其中,个人账户只享受2%-3%的活期利息收益,个人和政府做实账户的激励严重不足。
从2001年辽宁省成为第一个做实个人账户试点至今已有12年,个人账户做实也扩大到13个省,可是截至2011年,做实的基金仅有2703亿,空账额的增长率远高于做实额。(耿雁冰)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