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亿给付洪峰将至 “野蛮银保”后遗症发作

2013-04-18 09:32    来源:中国证券网

  过去伴随股市牛市“野蛮生长”的银保业务,如今正饱尝后遗症的苦果。

  近日,一份内部文件由保监会紧急下发至地方保监局及人身险公司。保监会在该文件中明确要求:各险企应对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销售的产品进行认真梳理排查,并分析2013年发生满期给付及退保风险。

  预警已然拉响。今年是人身险(寿险、健康险、养老险)满期给付的高峰年,仅2008年热卖的银保5年期产品,就有约2300亿元面临满期给付。雪上加霜的是,由于近几年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低于5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人身险行业亦面临着不小的退保压力。

  保险公司无不严阵以待,使出浑身解数祭出“解压术”。尽管如此,个别险企仍可能面临现金流不足的风险。与此同时,应急处理能力亦备受考验。

  给付“洪峰”出现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过去整个保险业“短、平、快”扩张背后所暴露出的后遗症风险。用国内某保险巨头高管的话来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祸因

  2008年的保费狂飙

  数据显示,2008年保费落袋约3500亿元,占当年人身险保费总盘子近一半份额,较2007年同比激增110%左右

  对于近两年陷入销售“寒冬”的人身险行业而言,2008年的保费狂飙时代,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2008年,整个人身险行业的原保费收入高达7338亿元,同比大增48%。而缔造当年行业保费暴增神话的,便是“急速快跑”的银保产品。

  本报记者从相关渠道拿到的一份细分数据显示,2008年保费落袋约3500亿元,占当年人身险保费总盘子近一半份额,较2007年同比激增110%左右。

  银保是银行保险的简称,直白地说,就是“保险出产品、银行(或邮储)借柜台”,保险公司借助银行柜台提高保单销售量,银行从中收取保费佣金。

  为了迎合银行客户的特点需求,绝大多数寿险公司彼时主打短期(3至5年期)储蓄替代型趸缴(一次性缴付)投资类保险产品,且多数是分红型险种。这类产品保障成分低、期限短,极易被拿来与银行储蓄相对比。

  但在银行工作人员看来,这些“保险”含金量极低的产品,恰恰是他们推销产品时的“卖点”。

  作为亲历者,某中资寿险公司高管描述了银保产品当时火爆的场景。“我们仅一个分公司,银保保费日均能上几百万。单家保险公司甚至仅靠一款银保产品,每月收进保费数以亿元计。”

  2008年的银保狂飙,有其当时的“天时地利”。一是银行在货币、信贷政策紧缩下,大力发展银保等中间业务,推动力度大大超过往年;二是很多新、小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实施银保先行策略,快速拉升保费规模,而大公司为了维持市场份额,只好顺势跟风。

  2007年的那把牛市,成了另一个重要助推器。

  为行内人所熟知的是,分红险的分红特性有一定的滞后性。分红水平的公布通常具有数月的滞后期,如2011年的分红情况会在2012年公布。具体分红多少,则取决于保险公司上一年度实际投资水平。

  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在2007年的股市上赚得盆满钵满。那些在投资上长袖善舞的保险巨头,甚至斩获了10%以上的投资收益率。这无疑增加了他们在2008年的分红信心,又是高分红又是特别红利,出手相当“阔绰”。当然,消费者也很买账,在上年高分红的吸引下,马上又掏出真金白银,蜂拥购入这些披着保险外衣、含“保”量却极低的银保产品。

  可以说,多因素推动了2008年银保业务的风光放量。那一年,整个人身险行业都沉浸在规模膨胀、信心膨胀的喜悦中。

  症结

  2300亿现金流高压

  2012年整个人身险行业实现经营性现金流3600亿,相较2010年峰值累计下降超过40%。而到2013年,整个行业现金流形势较为严峻,满期给付和退保给行业带来较大压力

  银保保费的快速膨胀,表面看是保险行业的累累硕果,倒不如说是套在保险公司脖子上的一根绳子——风光时浑然不觉,关键时则有致命影响。

责编:赵惠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