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车险理赔难顽疾汽修配件工时标准必须统一
车险理赔难是保监会重点治理的行业顽疾之一,如何改善理赔难是行业共同探讨的话题,《证券日报》保险周刊记者近日为此专访了人保财险理赔事业部副总经理毕欣。
访谈中,毕欣对理赔各个环节中客户感受的“难”进行了深刻剖析,他认为,汽车产业链共用一套价格标准体系可大大改善理赔难,这需要全行业在服务客户的出发点上对此进行沟通和商谈。此外,毕欣还就如何平衡成本、电子理赔等行业的热点趋势问题表达了观点。
车险费率细分才公平
《证券日报》:出险的车主要么手足无措要么感觉理赔很麻烦,您已有20多年的车险理赔经验,能否分析下车险理赔难在哪些方面?如何改善?
毕欣:理赔难是客户的一种感受,即在出险后的各个理赔环节,都有客户感觉“难”的地方。
首先就是报案环节的问题。发生事故后,客户往往不知道怎么办。所以保险公司应加强理赔宣传,并尽量在技术上保证客服电话系统通畅,在客户打通电话后,客服可以对其如何办理理赔进行指导。
而在查勘环节,客户关心能否与保险公司就现场查勘的必要性达成一致。传统的理赔流程是保险公司设定的,客户必须等着查勘员查看第一现场,但这种方式有些死板,像在北京这么拥堵的城市,还必须接受这种方式,就容易引发客户不满。
而在报案和查勘环节还有一个内容比较关键,就是事故证明。如果保险公司告知不清,或客户不了解,到最后客户提交的索赔单证不全,客户再返回去试图开具这些缺少的证明,就会比案发当时更加困难。客户会觉得,保险公司一方面没告知要开证明,另一方面理赔时又要证明,所以感觉比较繁复。
当然现在争议最大、客户反映最多的问题还是发生在定损修理环节的问题。作为汽车产业链中修理环节的不同类型,目前的4S店和综合修理厂对应的是两套修理工时费用标准,两套配件价格标准,但其配件生产厂家和质量一般都是一样的。同时不同4S店之间的价格标准也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最终表现为,保险公司的定损金额可能与修理厂之间存在差距,按照保险公司的定损金额,在客户选择的修理厂最终修理不下来。
再有就是修车过程中,配件修理、更换标准,也是理赔争议的关键。传统上都是以修为主,但目前客户多是希望以换为主。事实上,并非所有的配件都是更换比修理要好,这需要保险公司和修理厂对客户进行宣传并解释清楚,在保证维修质量的前提下,合理确定修复方式。
定损修理环节的问题不是仅仅保险公司自己层面能够解决的,是整个汽车产业链需要协调的问题,最终要能建立一套汽修配件工时标准。因此产业链上的每个行业要能达成标准和共识,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样才能解决理赔中的定损修车难问题。
增加利润不应靠惜赔实现
《证券日报》:目前,国内财险保险公司盈利的不足6成,如何降低综合成本率?
毕欣:保险的赔付成本占“大头”,但赔付是保险合同规定的保险公司应该承担的义务,在履行义务的时候要严格执行,所以增加利润不应该靠惜赔来实现。承保利润的实现,严格上说主要是由前端的产品定价、销售、承保等环节管理来实现的,而理赔端要做好服务,保证客户得到足额、优质的赔偿,同时注重服务细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为了保证经营效益,一方面保险公司应该对前端的销售费用进行控制,压缩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应该对客户进行分类,进而进行经营费率差异化的设置,以保证保费费用率既合理又充足。必须指出的是,保险公司制定的利润率不是越高越好,而应该是确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证券日报》:优化服务的成本对资本的消耗程度有多大?
毕欣:保险公司提升服务其实就是保险公司经营理念和流程的优化。目前从人保的情况来看,这些服务流程的变化最大的成本投入在IT技术的应用上。我们有了先进的IT系统的支持,业务操作效率、人工效率得到提升,对IT系统投入的成本可能被带来的效率提升抵消掉,所以这是一个综合的考虑。
《证券日报》:在“7·21”暴雨事件中保险行业有哪些方面值得反思?
毕欣:首先,暴雨预警和宣传机制要先逐步建立起来。
其次,保险公司应该建立理赔应急机制,以确保在重大事件后快速进入理赔程序。
第三,提升财产损失快速处置能力。在“7·21”暴雨中,人保财险将车厢内进水没过仪表台的车辆直接按照全损处理;残车收回后,及时处置,以减少保险双方的损失。
《证券日报》:具体到人保财险,需要在哪些环节加强?
毕欣:我认为在3大环节有待加强。第一,在接报案的环节,要为客户提供多渠道的报案方式,比如我们在宁波试点的“微理赔”新增了微博报案方式。第二,在救助环节要能增加救援力量,如在需要时可从周边省市调集救援力量。第三,跟修理厂提前做好协商配合,以保证车辆到修理厂后及时修理。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