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四巨头排队发债千亿
受业务快速发展、资本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保险业迎来新一波融资潮。不仅是中小险企,保险巨头也难逃偿付能力日益“吃紧”的资本压力。2012年,保险行业资本补充压力亟待释放。
继今年平安人寿、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分别发行90亿、380亿、100亿元次级债后,太保人寿的发债计划也随着昨晚一纸公告浮出水面:募集10年期次级债计划已获保监会批准,募集规模不超过75亿元。这是中国太保自上市以来,旗下公司第二次发行次级债。
在近五个月时间内,国内寿险四巨头相继排队发债,合计共发行次级债645亿元。
此外,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新华人寿今年还分别有:不超过260亿元A股可转债、不超过8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次级属性债务融资工具(在境外发行)、不超过50亿元的债务融资工具。
算上尚未收官的融资计划,2012年,仅这四家保险上市公司的融资规模就达到了1035亿元。
偿付能力充足率逼近监管红线(充足II类标准为150%),是保险巨头相继发债的直接动因。截至2011年底,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70.1%、166.7%、284%和155.95%。不难发现,除中国太保之外,其余三巨头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已逼近保监会150%的警戒线。
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今年以来股票市场的持续萎靡,加上产品结构凸显畸形,这双重因素加速了保险公司的资本消耗,导致偿付能力充足率再度被拉低。融资以缓解偿付压力,迫在眉睫。
除保险巨头之外,中小险资的融资压力也不容乐观。今年5月,保监会亦批准了阳光财险募集不超过10亿元的15年期次级债。
然而,保险公司亦深知,发债只能解决资本之缺的近忧,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未来三至五年偿付能力的问题。这是因为发行次级债的规模受政策限制较大,而且从现有市场环境看,发债成本虽较之前已有下降,但还是不小。故而次级债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止痛药”。
事实上,国内保险公司的融资方式有多种,包括股东注资、IPO、公开或定向增发、发行次级债,及近日新获准的发行可转债等。今年坊间几度传出保险巨头计划公开增发的传言,但最终时间让谣言不攻自破。在目前资本市场不景气、谈再融资色变的大环境下,伸手向公开市场要钱,显然非明智之举。价钱发不高不说,市场能否认账又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也就是说,发债融资是保险公司在股市萎靡情况下的无奈之举。而随着发行次级债频率的加快,保险公司的次级债发行额度越来越少,未来通过发债的空间将自然越来越小。
根据主流投行对保险业资本的压力测试,假设在资本市场不出现剧烈波动,业务稳步发展的情况下,保险业今年募集到的资金可支撑一至两年的业务发展,预计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上半年,保险业将迎来下一轮融资高峰.
而在发债空间越来越小的形势下,待资本市场转暖后,来自上市保险公司的巨额再融资压力或许会再度释放。 (来源:上海证券报)
国内寿险四巨头偿付能力充足率情况
注:1,数据截至2011年年底;2,偿付能力充足率监管红线(充足II类标准)为150%。
中国人寿 170.1%
中国平安 166.7%
中国太保 284%
新华保险 155.95%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