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06日 12:08
来源:据新华社
2月5日,深圳对一辆上海牌照小客车开出第一张“限外”罚单,这个号称“最不见外”的城市也开始“翻脸”了。不只是深圳,很多地方政府似乎习惯了以行政强制手段干预社会生活的方式,限行、限购、“限外”,从京津冀到珠三角,一限不可收拾。
事件
深圳开出首张“限外”罚单
深圳交警5日上午开出第一张“限外”罚单,牌照为沪CXV295的小客车因2月2日、3日、4日三天早高峰在深圳主要干道滨海大道行驶,面临罚款300元、记3分的处罚。当日,深圳交警共向262辆违反深圳“限外令”的外地牌照车辆开出罚单。
一些群众对此提出怀疑。来自珠海的李先生经常往返珠海、深圳,他说,“一般到深圳办事都是早上到、晚上走,中午过来不太现实,‘限外’让人很不方便。”
广州司机许先生说,本来想赶在“限外”之前办完事回到酒店,却赶不及了,只能四处找停车场躲避,“那叫一个狼狈!突然发现,‘来了就是深圳人’不算数了。”
此前,深圳一向以开放、包容著称。
专家
多城治堵“限字当头” 并不合法
继北京率先对外埠车辆采取限制措施后,天津、上海、石家庄等多个大城市相继宣布加入“限外”,治堵与治污几乎成了“限字令”的“通行证”。
专家认为,道路交通法中的限制通行条款应该指的是短时间内局部地区的临时交通管制措施,而不是现在这样大范围、长时间的行政强制手段。
另一方面,“限外”产生的高昂的经济社会成本将掣肘区域经济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以京津冀一体化为例,本应交通先行,然而,目前北京、天津“限购+限行”的手段导致“京”、“津”字头牌照的汽车工作日高峰时段互相进不了对方城区;“冀”字头牌照的工作日高峰时段则既进不了北京,也进不了天津。表面看只是汽车难以“串门”,其实背后隐藏的物流成本高得惊人,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拦路虎。
“去存量”不如“做增量”
“下一个是谁?”深圳出台“限外令”后,车主们无不猜测。
“当人们习惯于去担忧下一个会不会轮到‘我’,政府习惯于去酝酿更多‘限字令’的时候,这个社会的治理机制一定是出了偏差。”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陈步雷说。
专家认为,“限外”、尾号限行都是行政管制,不应该是优先选择的办法,采用经济手段应该是解决问题之道。收取拥堵费或者停车费,不区分本地外地车辆,将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莫要助长
地方“限外权”
“限外令”的传染性极大、副作用极强。从京津冀到长三角,现在发展到了珠三角,一限不可收拾。难道只要有汽车拥堵的情况就要限行、“限外”、限购吗?这是懒政的表现。
去年以来,在中央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地方正在协同力量打通城市之间的“断头路”,努力推进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越来越多的大城市以邻为壑,搞城市甚至区域“限外”,无异于人为制造另一种“断头路”。 (据新华社)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