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 弘扬焦裕禄精神 > 正文

“焦裕禄精神在兰考”之三:泡桐林下的致富梦想
  • 2014年04月10日 11:48

  • 来源:映象网-新闻广播

  昔日黄沙漫漫,今日泡桐成林。在今天的兰考,50年前焦裕禄带领群众防风治沙的泡桐树,已凝聚成一种精神,培植了一个产业,寄托着致富希望。请看系列报道《焦裕禄精神在兰考》第三篇《泡桐林下的致富梦想》,由河南台记者谭可、栗鑫、张海锋采制。

  在兰考县产业集聚区一间摆满各种民族乐器的展示大厅,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的青年演奏家佟瑶,端坐在一架古筝前拨弄琴弦,音乐如山间的泉水从她的指尖流出。一曲终了,佟瑶从她的音乐世界中醒来,难以掩饰对面前乐器的喜爱:

  “主要是音色,兰考的泡桐木是乐器最好的一个面板,它透音性很好,很适合做乐器,特别是以面板比较多的乐器,基本上都会选择兰考的木头,我的学生都是很认可的,是首选。”

  佟瑶和她学生所钟爱的乐器都产自兰考一家名为中州民族乐器的企业,这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包括古筝、琵琶、二胡等10多个系列50多个品种,畅销国内外。中州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代胜民说,企业的成功要归功于当地大量种植的泡桐:“有这么多的泡桐供应,我们才能做出这么多的产品,我们的年产值4000多万吧,在国内民族乐器里面算是大企业了。在我们的带动下,兰考现在发展的有50多家,大大小小的。”

  兰考种植泡桐缘于50年前,当时为了治理风沙和盐碱,焦裕禄查风口、探流沙,摸“三害”底细,找治理良方。最后,焦裕禄结合兰考实际,带领全县人民利用泡桐生长快,发芽晚,根系浅,不影响粮食生产的特点,探索出了一条平原沙区“农桐间作”的治理模式,遏制住了肆虐的黄沙,制服了盐碱,使贫瘠的兰考大地成为千里沃野。

  早春三月,兰考的乡间小路上微风轻拂,鸟鸣阵阵。行走在与麦田交相呼应的泡桐林中,兰考县工信局原副局长王世同说,兰考现在已经形成了46万亩的泡桐和农作物间作套种规模。50年过去,一茬茬的泡桐树长大成材,之后被加工成各种板材、乐器和高档家具销往海内外,不知不觉中,泡桐产业已经成为兰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独特名片:“泡桐算兰考的一个支柱产业,不管是从企业数量,还是产值、增加值这方面来算,泡桐产业都超过工业的三分之一。现在兰考桐木这一个产业每年换取的外汇就达到5000多万美元。”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兰考泡桐产业年产值已达60多亿元,全县泡桐从业人员达6万多人。王世同说,田间的泡桐树向土地索取很少,却为兰考付出很多。在他眼里,兰考挺拔的泡桐树就是焦裕禄的化身,当年遮风挡沙的泡桐林被越来越多的兰考人寄托了致富梦想:

  “焦裕禄精神就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像泡桐一样。泡桐精神也就是焦裕禄精神,它在生长过程中不与地争食,还能产生那么多粮食,生长以后所有的物质都变成财富,安排就业五六万人,五六万人就业就有五六万人脱贫致富。”

责编:张静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