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17日 10:51
来源:济源网
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是贯穿党的十八大的一条鲜明主线。从“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到“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再到“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一次次掷地有声的高层宣示,传递了斩钉截铁的决心,点燃了全党、全社会的改革创新激情。济源这座年轻的城市,每一次大的发展跨越靠的都是改革突破、创新驱动;踏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新征程,惟有深化改革、勇于创新,才能增强动力、迸发活力,在新一轮改革发展大潮中力求先行、持续先行。
改革创新迫在眉睫、时不我待。纵观当今发展大势,世界经济已经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经济低迷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危机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会迫使企业和经济体制加快变革和技术创新。经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迈入不进则退的关键期,改革步入不改不行的攻坚期,比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通过改革释放制度新红利、寻找发展新动力。放眼全国全省,改革创新春潮涌动,重庆、成都城乡一体化改革一路领跑,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先行,铜陵社会管理创新率先突破,上海闵行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破冰前行,我省的新乡、信阳农村综合改革亮点频显,各地先行先试、探索前行步履铿锵。省委、省政府要求济源“发展求特色、建设出精品、创新当尖兵”,建设中原经济区新兴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发展机遇千载难逢,困难和压力也前所未有:发展水平亟待提升,发展后劲急需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在全省的位次明显后移,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新的动力;产业结构重、产品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新一轮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发展压力不断加大,周边地市持续发力,省直管县市、扩权县市追赶超越,大有咄咄逼人、后来居上之势。倒逼因素叠加累积,瓶颈制约空前加剧,既要弥补经济总量小、城市规模小、发展空间狭窄的“先天不足”,又要破解土地、资源、科技、人才、劳动力、环境容量等要素瓶颈,更需应对体制优势弱化、交通区位优势淡化、产业布局被边缘化等潜在危险。人民群众诉求日益多元化,对幸福生活的期待更加强烈,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合理的分配制度、更公平的社会……在市级领导干部务虚会上,对优势、“短板”的研判清醒忧患,对压力挑战的反思振聋发聩,改革创新的呼声不绝于耳。应对困难挑战,回应多方期待,推动科学发展,唯有改革创新,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不改革,动力难以持续,活力难以激发,发展难以为继;不改革,就会丧失优势、丢掉特色,“率先”、“先行”、“新兴”更无从谈起。
改革创新需要强力攻坚、重点突破。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只有既整体推进、又重点突破,才能纲举目张、带活全局。经过8年的艰辛探索,城乡一体化已成为济源最大的发展特色,但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向深度发展的最大障碍,迫切需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和农村金融改革,真正建立起城乡要素平等交换、自由流动的有效机制;行政单元划分过小过细,造成行政成本过高和行政资源浪费,迫切需要加快行政区划的优化调整,为未来的发展拓宽空间;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使用地需求大幅增加,迫切需要加大人地挂钩、增减挂钩等土地综合统筹保障力度,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发展优势,迫切需要深化文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上学、看病、住房、公共交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文化生活、社会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迫切需要引入竞争机制,提供多元化的供给,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让人民群众更加充分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行政审批慢、项目落地难,是制约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打造最优的发展环境;现有的目标考核制度和干部绩效评价机制已难以适应推动科学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加快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发展积极性,在全市上下进一步营造“干、大干、好好干”的浓厚氛围。改革创新需要勇气推进、智慧把握。 (责任编辑:济源网)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