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 1074秀才老雷 > 正文

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
  • 2016年09月08日 09:31

  • 来源:

  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译文:防备得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松懈大意;经常见到的人和事,往往不会引起怀疑。把秘密隐藏在公开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对立。非常公开的事物中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事物。

  计谋出处

  “瞒天过海”的计策,古时人们早有使用(春秋时代,齐姜和狐偃定计,把晋公子重耳灌醉,打发他离开齐国)。

  这一词语的最先使用,不晚于明末阮大铖的《燕子笺·购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瞒天过海无人问。今年大比期又临,嗏,我只要赚几贯铜钱养阿正。”

  “瞒天过海”作为“三十六计”的计名,始自清代无名氏编写的《三十六计》。

  相关典故

  1、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难到了齐国,齐桓公给他娶了个妻子,还给了他二十辆车和相应数量的马匹。

  重耳在对这种生活很满足,忘记了复国为君的理想。

  齐桓公去世后,众公子争权夺位,齐国陷入内乱。及齐孝公嗣位,诸侯多与齐不睦。

  跟随重耳身边的狐偃、赵衰等人认为不应这样下去,便在桑树底下商量远行的事情。

  有个养蚕的女奴正在桑树上,回去把听到的话报告了重耳的妻子姜氏。

  姜氏把女奴杀了,对重耳说:“你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吧。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

  重耳说:“没有这回事。”

  姜氏说:“你走吧!贪恋享受和安于现状,会毁坏你的功名。”

  重耳不肯走。

  姜氏与狐偃商量,用酒把重耳灌醉,然后把他送出了齐国,重耳酒醒之后,拿起戈就去追击狐偃。

  2、孔融(字文举,时称孔北海)为对付黄巾暴寇,出屯于都昌,却被黄巾贼管亥所围困。

  太史慈为报孔融对其母的赠恤之恩,留家三日后,便独自径往都昌而行,趁隙冲进重围见孔融,谏言令其出兵讨贼,孔融不听。

  后来反贼日渐逼近,城中却无人愿意出城突破重围(请外援),太史慈自荐,一番答辩后,孔融同意其行事。

  于是,太史慈严装饱食,待天明之后便骑着马,执着鞭,带上弓箭,领着两名骑士做随从,并让骑士各自拿着一箭靶,打开城门走了出去。

  这时城内的守军和城外的围兵见了大吃一惊!却只见太史慈等人牵着马走进了城下的堑(qìan)壕里立上箭靶在那里练习射箭;练完了箭,便又回城了。

  第二天又照样如此,那些围城的士兵便有的躺着,有的站着观看,神色不显得那么吃惊了。如此这般的一连练习了好几天,那些围城的士兵便渐渐习以为常一个个躺在地上,连看都懒得起来看了。

  此时,太史慈认为时机已到,便整好装,吃饱饭,扬鞭策马,径直突围而去。等到敌兵醒悟过来时,他已经驰出数里之远了。

  后太史慈见到刘备,成功接兵解围,孔融幸而无事。

  3、开皇九年,隋朝大举攻打陈国,任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

  大军将要渡江,在正式整军渡江前,贺若弼要求沿长江布防的军队每次换防交接的时候,必须集中在历阳。于是每次交接,历阳都会有许多旗帜树立起来,军营帐幕漫山遍野。

  陈朝人以为大兵来攻,便让国中军队全部开拔出来防御。过后知道是隋军换防交待之后,陈军又散去了。

  后来多次这样,陈朝以为是平常的事,就不再布置兵力来防备了。等到此时,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陈朝人竟根本没有察觉。

  隋朝大军袭击并占领了陈的南徐州,逮住了南徐州刺史黄恪。很顺利的赢得了战役的胜利。

  

  

  

责编:农村广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