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到春节终于能歇歇了。打点行装、买上年货,直奔回家的路。与家人团聚,总要念叨起教育的话题,这也成为观察中国教育发展的独特窗口。本报记者深入各地,记录下大家最真实的声音,这里有“十二五”的变化,也有对“十三五”的畅想。春节前后,我们开设《新春走基层·年关话变化》和《新春走基层·开年话期待》栏目,刊发这组报道,敬请关注。
学做面塑猴 萌娃好开心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槐树村教学点教师徐新刚:
村小装备升级,师生安心了
我叫徐新刚,今年50岁,是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槐树村教学点的教师。这个教学点有11个孩子,我是唯一的老师。从1988年参加工作到现在,我在村小待了28年了。
我刚参加工作时,在渔溪镇的远望村小。后来由于学校布局调整,我从1993年开始到渔溪镇的槐树村教学点任教。那时,学校只有4间土坯房,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现在的村小可不一样了。我们有了乒乓球台、篮球架,有了小伙房和干净的卫生间,还建了一个漂亮的升旗台。
这学期结束时,我隆重地在升旗台上为11名孩子举行了一个放假仪式。这也是孩子们第一次参加正式的集体活动,我们激动了好几天。
“大家要在寒假里注意安全,完成好寒假作业。”虽然每年都这样重复地叮嘱孩子,但看着修葺一新的学校,再看看11个孩子,我心里特别开心。这两年,为改善村小教学条件,恩阳区投资200多万元,在253所村校实施了村校“十个一”工程,每个村校配齐了标准化的桌椅,修建了运动场和食堂,还安装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
“学校弄得好啊,真洋气!”最近,很多家长接孩子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学校里,篮球、乒乓球等运动设施齐全,校门、厕所等翻修一新,电脑、电视随时接收远程资源。看着这样的变化,老乡们开心,我更有底气。
新的电脑设备很先进,但我不会使用。为了掌握“高科技”,我虚心学习,向“大师”请教。只要一有时间,我就骑摩托车到中心小学学艺。两年下来,我用起现代化教学设备已得心应手。在恩阳区赛课活动中,我还拿到了二等奖。
有了数字资源,我还尝试教起了英语。我的英语水平基本为零。我每天对着磁带朗读,观看远程教学视频。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现在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口语。我的学生中,幼儿园和一年级的孩子能唱字母歌,二年级说一些常用语,三年级能跟上中心校英语教学的进度。
现在,我在村小也能听到全国名师的课。我最喜欢用的是音体美教学资源。比如,上音乐课,我可以打开多媒体,在资源库里寻找适合孩子们的音乐,带着孩子们学习,效果非常好。
总是有人问我,为何甘愿在农村当一辈子老师?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但只要这里还有学生,我就会守着他们。 (记者 倪秀 通讯员 张明 采访整理)
湖南省安化县平口镇完全小学教师刘习聪:
打工家长返乡,孩子乐呵了
2015年秋季学期以来,我的学生刘传斌总是乐呵呵的,性格变得乐观开朗,并且担任了班干部。以前,刘传斌性格内向,从不与他人往来。这一切变化都源于他父母的返乡。
刘传斌的家在边远农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迫于生计,刘传斌一出生,他的父母就去外地打工了,经过十多年的打拼,刘传斌的父亲已经成了高级厨师,月收入过万元。由于村里的教学点只开设到四年级,2014年刘传斌读五年级的时候就必须到镇上小学就读,刘传斌成了一名小学寄宿生,我是这个寄宿制班级的班主任。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传斌对父母的思念愈发强烈。在《我爱我的家》作文中,刘传斌写道:“我对父母的印象越来越模糊了,别人最喜欢中秋节、端午节,可我最怕过这些节日。别人过这些节日可以一家团聚,我却在这些节日里特别想念父母。不过我不恨我的父母,因为他们是为了有钱供我读高中和大学才外出打工的,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把父母安排在自己身边。”
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上学,2015年8月刘传斌的父母回到家乡,妈妈在镇上租房子带刘传斌上学,爸爸回村种地。这学期,刘传斌成绩突飞猛进,性格变得阳光开朗,脸上的笑容比任何时候都多。谈及这半年的变化,刘传斌的父母动情地说:“子女教育是我们最大的希望,为了子女上学我们再苦再累都值得。”
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我们班39位留守儿童,去年有11名学生的家长回乡。有的父母在镇上做起小买卖,有的回家务农,还有人学会蘑菇种植技术回乡创业。他们的回归,让我班里的学生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运动会比赛、儿童节演出,他们都不愿意参加,总是很沉默,现在报名格外积极。家长们也非常关心孩子的教育情况,经常主动与我联系,了解孩子在班上的表现,讨论教育方法。
看到边远农村的家长们这么重视教育,我作为教师打心眼里兴奋,我相信,有家长们的支持,农村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好。有国家对农村、对农村教育的大好政策,乡亲们的期待与心愿也一定能够实现。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