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戏连场,还是审美疲劳?
大规模的车展呈遍地开花之势,国际上有世界著名的“展览城”日内瓦、纽约、巴黎等,国内有经济发达地区的广州、上海、北京,中部地区的武汉,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长春、沈阳……各类车展名目繁多,似一出出节目轮番登台表演。
然而各类车展多而杂乱,已经成为当今中国车市的一个怪象。除了每两年交替举办、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大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车展外,在中国各地举办的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与汽车有关的展会约有六七十种。对于参展商而言,势必会对其造成或多或少的压力, 汽车厂商是参加觉得劳师伤财、效果越来越不明显,不参加又怕落后于竞争对手,得罪举办地的消费者,只得大车展尽量参加,小车展尽可能应付,四处奔波,疲于应付。面对各类车展,无论是观众、媒体还是厂商,都已经感觉有点审美疲劳。
车展本是汽车厂商展示整体实力、前沿技术、发布概念车、新车型的最佳平台,经过多年洗礼,才形成最具影响力的五大车展。尽管如此,随着汽车市场的兴衰,北美和东京车展近年来也呈现出衰势,去年的东京车展竟然变成了日本人自娱自乐的平台。中国车市前几年火爆的场景催生了车展的旺势,但随着车市的降温,汽车厂商的参展热情也在下滑,以致于许多车展基本变了味,成了展销会、大卖场。离当初办展者雄心勃勃地要跻身世界著名车展的目标已经渐行渐远。
是什么在支持着车展?
国内车展与国际车展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搜索引擎可能会给你答案:如果你搜索一个国外车展的图片,进入眼帘的全是各种“超梦幻”的车型,而你搜索一个国内车展的图片,则是满网页的美女车模。
汽车行业专家们早已经达成共识:国际车展的吸引力和含金量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参展企业为世界“汽车巨头”,能带来诸多名车;二是展出的车型尚未完全市场化;三是许多概念车、未来车型亮相。
很多参加过国际五大车展的汽车媒体人士,可能都会向往那种技术氛围。国际五大车展和很多次级国际车展的背后,其实是美国、德国、日本,以及像意大利、韩国这样相对成熟的汽车工业体系在做技术支撑,面对着已经非常成熟的欧美和日本市场。
从国际上看,在日内瓦、纽约、巴黎等世界著名的“展览城”,会展业为其带来了巨额利润和经济的空前繁荣。美国一年举办200多个商业展会带来的经济效益超过38亿美元;法国巴黎每年接待的国际会议有400多个,连续多年居世界各大国际性城市之首,而这些国际性会议每年给这个城市带来40多亿法郎的收入。
而反观中国的车展,背后推动的力量,除了少数希望开拓深度市场的厂商、经销商,地方政府希望用展会拉动经济的影子,总是蒙在车展之上。
从展会经济的角度看,车展不仅给汽车厂商、经销商和消费者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而且也促进了汽车、交通、餐饮等行业的共同繁荣,这应该是一个良性循环。
集商品展示、交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功能为一体,具备信息咨询、投融资和商务服务等配套功能为一体的车展,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诸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已经成为中国的“朝阳产业”。 “车展经济”作为推动车展“普及”的力量,已愈发显现出它的重要分量。
中国车企逐渐缺席国际车展
2008年海外参展的热潮过后,自主品牌逐渐缺席国际五大车展,“十年差距”的技术积累,让自主品牌的参展效果有限。
2007年的法兰克福车展,吉利因展台较偏而退出,奇瑞也没有参展,华晨成为法兰克福车展上惟一的中国元素;同年的底特律,参加北美车展的自主品牌独苗换成了长丰;被誉为五大车展最公平公正的日内瓦车展迎来了首位中国客人华晨。同时,出口德国的中华轿车项目总体进展良好,出口俄罗斯8万辆面包车项目已开始着手执行首批订单。9月,华晨在巴塞罗那返回一城,在这里举行的碰撞测试中,中华尊驰样车获得“三星”的高评价,从而成为首个在欧洲NCAP标准的碰撞测试中“达标”的自主品牌。
而2008年巴黎车展,在全球大秀环保概念的背景下,缺乏节能科技的中国力量锐减成华晨和双环两家;而日内瓦展台上依旧只有华晨一家。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八大世界重磅品牌退出的情况下,比亚迪和华晨的“捡漏”,让自主品牌告别了地下展位,首次获得了亮相北美车展主展馆的资格;而这一年的法兰克福只剩下了抱着“学习、开阔眼界”态度的浙江永源;华晨依旧参展日内瓦。
2010年国内车市井喷,自主品牌赚得盆满钵满。不参展是不需要理由的。国际车展上只剩下了有意用电动车打开北美市场的比亚迪在底特律和日内瓦孤军奋战的身影。2011年,比亚迪依旧出展北美,长安则首次出征法兰克福。今年初刚刚落幕的2012北美车展上,惟一的中国展商比亚迪因未获得相关部门批准而最终缺席。东京车展始终从未出现中国自主品牌。2012年3月,在这个素有“国际汽车潮流风向标”之称的车坛盛宴上,中国车企也集体缺席。
2008年海外参展热潮为何成为昙花一现?自身实力的缺乏让自主品牌再次对海外车展望而却步。自主品牌清楚地认识到,进军欧洲市场,不是参展亮相吸引眼球那么简单,引来关注的同时,自身的弱点也将被放大,提高技术、质量等综合性能应该成为自主品牌的重点目标。
爱驾者说:
车展本是汽车厂商展示整体实力、前沿技术、发布概念车、新车型的最佳平台,但如今繁杂的车展,仅仅在量上吸引大家的眼球,而质却没有进步,甚至在倒退。也许当一场车展里汽车成为了配角的时候,车展对于汽车行业本身,就已经是鸡肋了。